求職不是求分數?
大學生畢業後,就開始找工作。找不到工作,就考研。如果研究生畢業後,還找不到滿意的工作就考博。這種思路的邏輯是這樣的:學歷決定出路。學歷高,讀完書後,自然在社會上,比別人擁有更大的競爭力,更容易搶到一個可以獲得高薪的體面位置。
其實,這種完全基於學歷競爭的策略,有幾個基本的常識錯誤:1、如今的學歷,已經跟能力不是一個概念。如今的企業,看重的是員工的能力和貢獻,學歷是次要的;2、考研或考博,要看甚麼時候。大多數考研的人認為,延遲2年進入社會,自己有可能有更大的優勢。
按照我們教育思維的理解:A如果比B學習成績好。那麼,A就比B更有出息。但事實是,這種競爭思維,並不能解釋一些真實的社會現象:為甚麼低學歷的人也能成為億萬富翁?
通過考試成績篩選出來的人,大致基本上可以證明其自身的素質是不錯的。但這不是經濟社會運轉的邏輯。
經濟社會的運轉邏輯是這樣的:從給別人提供產品或價值的交換中獲利。
會讀書的人,通過層層選拔,最終占到了一個成功企業裡面的一個高管的位置。他通過企業的獲利,獲得自己的報酬。他個人肯定是非常的能幹。
而一個不太會讀書的人,也有可能創立一個成功的企業:他可能不太會記住書本上的東西,但有可能對市場非常敏感,人們需要甚麼,市場需要甚麼,他就去做甚麼。
不斷試錯是他的本性,他可能也不想是否符合MBA教材,或許MBA是啥也不知道。他們的腦袋裡成天想的就是如何才能賺錢。自利的動機,總是使人對市場需求非常敏銳,他們找到了別人的利益所在,就找到了自己的利益所在。
他自己懂得不多,但他知道哪些人懂,他目前需要甚麼。然後,不管三七二十一,把他們召集在一起。在專業上不如別人,但是在整個系統的理解和掌控上,他可能擁有很大的比較優勢。
更重要的是,有可能優秀學生還在大學裡學著談戀愛、散步的時候,他們已經灰頭土臉地失敗過很多次了。
學歷能證明你曾經學過些甚麼,但它不能說明的是:如果你要成功,還需要哪些東西。
會讀書不一定是優勢,不會讀書也不一定就是劣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