借力 借智 更要借勢
- Kevin Chan
- 1天前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唐代詩人李賀在《李憑箜篌引》中,寫出了一句:「女媧煉石補天處,石破天驚逗秋雨。「其實,李賀就是想著借助神怪意象,立志打破盛唐詩歌範式,用體制排斥反向確立美學異端,突圍唐詩固有的寫作風格,最終被世人以「詩鬼」稱讚。

借力=化腐朽為神奇
一個人倘若善於借助他人力量,則能省很多自己的力氣。在這個世界上,每個人都在負重前行,但不是誰都能夠化腐朽為神奇。也就是說,我們得變通思維,尤其是自己遇到難關的時候,要發揮群眾的力量,要巧妙借助他人的能量,為自己所用。
史達林時期,阿赫瑪托娃的詩集被禁,一律不准出現在群眾眼前,但是她沒想著放棄,但也沒有硬碰硬,而是通過一種沉默的方式,將新詩寫在捲煙紙上,擺脫自己好友背誦後銷毀。
這種借助好友的力量,籠絡外人的力量的舉措,讓阿赫瑪托娃成功抓住「地下文學」的形式,讓自己的作品更加廣泛且頑強地在民間口耳相傳。
從某種意義上來說,在高壓的現狀下,非但沒有讓自己的詩歌遭受滅亡,反而擴大傳播。就像她親口說的,「詩歌生長於絕望,如同野草鑽出廢墟。」
在這個世界上,一個人單打獨鬥,永遠也不會有太大的成就,甚至隨著時間的推移,自己反而更容易陷入一種步履維艱的處境裡。一個真正聰明的人,一定會讓自己學會抱團取暖,能夠借助他人的力量,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,然後壯大自己。反之,孤軍奮戰,只會讓自己變得愈來愈脆弱,借助外力,會讓自己越走越穩,越走越遠。
借智=四兩撥千斤
清朝康熙年間,科舉考試屢屢失敗的蒲松齡,靈機一動,在山東淄川官道旁設茶攤,過路行人喝茶需講一個鬼怪故事,20年積攢476篇素材,借市井奇談完成文學巨著《聊齋》。
蒲松齡這種藉以他人之柴,燃自家火爐的智慧,是將底層百姓的集體想像力,以及生活經驗,巧妙地轉化為自己的創作燃料。其實,懂得借助別人的智慧,一旦發揮出來,所產生的價值和意義,甚至超過眾人的力量。
事實上,有智慧的人,是可以把自己徹底改頭換面的,甚至徹底改變自己的命運。所以,我們在現實生活當中,一定要時常記住,無論順境或是逆境,都要帶著一種積極向上的,向優秀者靠攏的心態,不斷變通思維。然後,我們才能夠通過實踐,通過改變,通過堅持,讓自己累積智慧,積累資源,收穫生活的成功。
不然的話,如果長期處於一種一成不變的思想狀態當中,整個人就會走向固執,變得自以為是。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,你會被時代的洪流沖刷,淪為時代的棄兒。
借勢=順勢而為大作為
三國時期,赤壁之戰前夕,周瑜故意要求諸葛亮十日內造十萬支箭,實則想借機治他罪。怎料諸葛亮當面承諾了「三日足矣」,因為他胸中已經鋪墊了「草船借箭」的計畫。
諸葛亮巧妙地運用了「天時地利人和」的勢能,所謂天時,是讓提前觀測氣象,預判第三天淩晨江面必有大霧,船隻可隱匿行蹤;加上地利,諸葛亮選擇曹軍水寨順風順水的位置,草船受箭後能迅速撤離;最終是諸葛亮算准了人心的趨向,利用曹操多疑性格,料定其不敢貿然出戰,只會放箭防禦。所以,不費吹灰之力,二十艘草船滿載箭支而歸,周瑜看到結果,不得不嘆服:「孔明神算,吾不如也!」
正如《孫子兵法》有云:「善戰者,求之於勢,不責於人。」諸葛亮正是借勢而非依賴人力,所以才可以輕鬆將別人的資源,巧妙地成為自己的資源。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