懶螞蟻與勤勞螞蟻
日本北海道大學的進化生物研究小組曾經做過一個實驗。他們對三個分別由 30 隻螞蟻組成的黑蟻群進行追蹤,以觀察它們的分工情況。
結果發現,大多數螞蟻都很勤快,清理蟻穴、搬運食物、照顧幼蟻,幾乎沒有停歇。然而,有少部分螞蟻卻無所事事,終日在蟻群周圍東張西望,從不工作。生物學家把這少數螞蟻叫做「懶螞蟻」,並在它們身上做了標記。
有趣的是,當研究小組斷絕掉蟻群的食物來源時,那些勤快的螞蟻立馬亂成了一團。而「懶螞蟻」們則不慌不忙,帶領蟻群向新的食物源轉移。
原來,懶螞蟻們不是懶,而是把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偵察上。它們看起來遊手好閒,但腦子裡沒有停止過思考,這就是著名的「懶螞蟻效應」。
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距,不是努力的程度,而是思維的深度。沒有深度思考,所有勤奮都是白搭。
《思考力的快慢》一書有個故事。在加利福利亞的一個小鎮上,住著一個愛好寫作的年輕人。他每天筆耕不輟,立志成為一名優秀的小說家。但是他寫出來的小說卻總是滯銷,無人欣賞。
他很苦惱,就去教堂問神父:「請您告訴我,為甚麼我夜以繼日地寫作,但是作品卻沒有任何進步呢?」
神父沒有直接回答,而是反問:「你早上都在做些甚麼?」
他有點不解說:「我在寫小說。」
神父又問:「那麼上午呢?」
他答道:「也在寫小說。」
神父繼續問:「下午呢?」
聽到這話,年輕人有點不耐煩:「我每天除了吃飯睡覺,其餘時間都在寫小說。」
「那你甚麼時候在思考呢?」
看著絲毫不知道自己問題在哪兒的年輕人,神父耐心道:「你所謂的勤奮,不過是重複且長時間的無盡忙碌,並沒有甚麼難的。只要條件具備,大部分人都可以做到。難的是思考,沒有思考,你的小說就沒有靈魂;沒有思考,你的勤奮就沒有意義。」
是的,將埋頭苦寫作為唯一的創作手段,不思考總結,憑甚麼提升呢?
相輔相成的「勤」與「懶」
「懶」 未必不是一種生存的智慧。懶於雜務,才能勤於思考。公司如果在激烈的競爭中,所有的人都很忙,沒人來思考方向與未來、觀察市場環境和經營狀況,就可能不能跳出現況,發現問題與找出解決問題的關鍵。也就是說
在一個協同合作的組織,勤勞者與思考(懶)者是不可或缺的。大量勤勞者的存在,是組織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。但組織的生存和發展,有必要懶於具體事務,勤於思考創新的決策、計畫、組織、協調、指揮者。沒有了這樣的懶者,勤者極易無所適從,亂了頭緒,多會作無謂勞作,往往事倍功半。
在人才的運用和配置更需要釐清人才的類型和特點,把各類人才放置在恰當的位置,才能最佳化人力資源。
對於不能成為懶螞蟻的「勤勞螞蟻」,要尊重他們的工作價值,根據其能力和特點分配工作,使他們正確定位,不斷認識和提高自我,注重揚長避短,充分發揮能力,和「懶螞蟻」相互支持、相互協作,貢獻其最大智慧和能量,攜手確保企業安全、穩定、發展推進企業和諧發展。
勤於思考的「懶螞蟻」跟維持穩定的「勤勞螞蟻」都重要,你是那一種?
コメン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