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諸葛亮最後為何無人可用?

提到諸葛亮,大家都說他是智謀雙全的謀士,也懂得唯才是舉,但「蜀中無大將,廖化當先鋒」,為何蜀國後期居然到了朝中無人可用的地步?其實這就和他用人識人方法有關,可說是處處步入人才管理誤區。



不要輕易考驗人性

首先,最要緊的便是選人用人的原則。諸葛亮說:「治國之道,務在舉賢」,他選拔、使用人才,不搞宗派,不存門戶之見,不講資歷和門第,而是以德行為標準,以才幹為依據。


其次,最講智慧的便是選人用人的方法。他在《知人》一文中提出了自己的「識人七法」,即從人的志、變、識、勇、性、廉、信七個方面來考查識別人才。當中方法包括:


間之以是非而觀其志:詢問他對是非的判別,來觀察他的志向是否純潔。


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:用言辭論辯考問他,藉以觀察他的應變能力。


諮之以計謀而觀其識:向他諮詢計謀,借此觀察他是否具有真才實學。


告之以禍難而觀其勇:告訴他禍患和困難,藉以觀察他是否勇敢堅韌。


醉之以酒而觀其性:用酒灌醉他,藉以觀察他的真實品行。


臨之以利而觀其廉:用財物利誘他,藉以察看他是否清正廉潔。


期之以事而觀其信:限定時間要求他完成某一件事情,藉以察看他是否遵守信用。


誠然,上述一些選人標準無可厚非,但壞就壞在諸葛亮但苛求人才,喜歡用權色利益誘惑來考驗人性,「醉之以酒」、「臨之以利」,為名為利是人的天性使然,拿著人性的放大鏡考驗人,選的是聖人不是人才。


據說當初諸葛亮選擇接班人的時候,把一堆打臣都灌醉了,然後全部拉到妓院去,最後出來的就只有薑維一個人,後來就是姜維成了接班人。當然他這個方法沒法評估好壞,但是現在當老闆的千萬不要拿人性去考驗一個人,管理是激發他人的善意,用有效的機制去避免用人風險,而不是考驗人性。


稻盛和夫臨危受命管理日航的時候,公章、財務章都分給幾個人掌管,要一起簽字才能生效。有人就問稻盛和夫, 你曾經說人性本善,那為甚麼不相信大家?稻盛和夫說: 我們不能去考驗人性,每個人都有一念之差的時候。


這就是提前預防,通過制度不讓問題發生。


建立人才培養機制

蜀國後期無人,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諸葛亮太勤勞了,他大包大攬,所有事情都操心完了,結果手下的人得不到鍛煉,人才培養不起來。


人才不只是招聘,更重要的是培養,我們永遠不要低估自己員工的潛力。知本時代的來臨,讓個體生命意識的覺醒成為常態,我們已經不能用老一套的方式去管理今天的90後。個體生命意識代表的是獨立人格和生命夢想,一個企業最終的成就取決於企業人力知本的總和,人才的評價和人才激勵變得同等重要。


今天有更多科學的管理工具可以最快速讓你識人,給不同的崗位找到對的人,找到有結果的優秀人才,在其中發現可以達成超越你的想像的傑出人才。而蜀國無人可用,與諸葛亮沒有建立好人才的評價與培訓機制有很大關係。


因「才」施策 用好人

諸葛亮作為CEO凡事親力親為,還做了很多沒有結果的事。比如七出祁山,消耗了大量國力,經常出征導致老百姓得不到休養生息,國力日衰。諸葛亮除了不識人,用錯人,用人標準太高,在用人策略上也有問題。


魏國出兵伐蜀時,諸葛亮派陳式、魏延兩人來取祁山,後兩人遭司馬懿埋伏,幸虧諸葛亮安排急時,派人前去接應,救回了二人。但回來之後, 諸葛亮沒有對魏延進行懲罰,卻把戰敗的罪名推到陳式一個人身上,將陳式推出軍中殺之。


臨死陳式大喊「丞相,是魏將軍讓我進兵的啊!」!諸葛亮卻說道:「胡說,明明是魏將軍救了你,你反而來匡他!」此時,魏延默不作聲!其實是諸葛亮對魏延的一次告誡!告誡的是魏延有本事,留著還有可用的價值。


可見諸葛亮並不懂得體察手下所用之人的性格,一味的時用激將法,激將張飛,激將黃忠,甚至激將關羽。但是對於魏延這樣孤傲的人來說,不是能激將法的人!


其實他完全可以和魏延坐一起吃個宵夜,談談心聲,給予魏大將軍肯定,而不是一味地打壓,殺雞儆猴。這樣硬生生把一個有本事的能人以自己的想法去用,沒有發揮到其本身的價值!




Comments


New Articles
WEBSITE BANNER SMALL.jpeg
bottom of page